新加坡共和国是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外最早推行简化汉字的国家。为汉字简化的历史添上这宝贵的一页。
新加坡共和国是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外最早推行简化汉字的国家。因此,汉字简化的历史应添上这宝贵的一页。
新加坡是一个由多民族和多元文化构成的国家,人口424万(2004年资料),其中华人(华族)占总人口的76.2%。
新加坡华人中有许多人都接受过传统的华文教育;中国汉字中古已有之的许多简体字,在新加坡的民间也流传已久。1956年,中国公布了《汉字简化方案》并成功地推行了简化汉字,对新加坡的华人也产生了巨大影响。
1968年,新加坡成立了简化汉字委员会。1969年,新加坡教育部发表了第一个《简体字表》,收有502个简化字。这个字表的前言中说:“为了面对新时代的挑战与事实上的需求,我们必须正视现实,重视文字的实用价值”,着重指出简体字在教育上可以“减少学生们阅读和书写汉字的困难,并加强他们学习华文的信心”。
这批简体字与中国现行的简化字有许多相同之处,但是也有一部分差异,例如:囱(窗)(括号里是中国的字体,下同)、咀(嘴)、荅(答)、衭(裤)、耒(来)、斗(斗)。
这个字表虽然对汉字的一些部首进行了简化,但是对另一些部首却未按中国简化字那样进行简化,例如:见(见)、马(马)、鸟(鸟)、飠(饣)、訁(讠)。
《简体字表》(1969)在试行了几年之后,发现存在着一些问题,加之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已于1964年编印出版了《简化字总表》,于是新加坡在1973年另聘一些着名专家组成新的简化汉字委员会,于第二年发表了收有2248个简化字的《简体字总表》(1974)。
《简体字总表》(1974)的特点是:总表采用与中国相同的2171个简化字,约占全表的97%,同时采用新加坡民间流行的简体字77个;原《简体字表》(1969)中与中国简化字不同的字形,大部分改随中国字形,只有少数未改;原《简体字表》(1969)中未简化的偏旁,都简化了;把中国字典里分立两条的少数字合而为一:迭(叠、迭)、萧(萧、肖)、象(象、像)。
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用之后,新加坡不少语文教师和其他人士认为,《简体字总表》(1974)让新加坡的简体字与中国的简化字并存使用,容易造成混乱,学习和使用都不方便,要求进一步改革。
终于,新加坡教育部在1976年颁布了《简体字总表》的修订本,为了便于区别,人们称之为《简体字总表》(1976)。这是新加坡的第三个简化汉字字表,也是迄今为止新加坡最后一个简化汉字字表。
与《简体字总表》(1974)比较,这个字表最关键的修改之处是:删除了原表所采用的当地民间流行的77个简体字;恢复了信、刹、嘴、留、窗、答、算、要、覆、解、貌等字原本的字形,不予简化。从而使新加坡的《简体字总表》(1976)与中国的《简化字总表》取得了基本一致。
在这之后直至2009年的33年来,新加坡共和国出版的华文教科书、报刊、图书等,都以《简化字总表》(1976)为准。
人民网
历史
发表评论: